一个支边者的足迹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出版时间:2013-11

全文:一个支边者的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内 蒙 古 自 治 区鄂 尔 多 斯 市 委 员 会 文 史 资 料 委 员 会 编鄂尔多斯文史资料《第九辑》编 审 :王凤山孙树华主 编 :白文清0016000007662协 议 内 区员 资 员 编图书馆资 辑编 审 王 凤山 孙 树 华主编白文清1999年在伊盟政协十届一次全委会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1958年 5 月 1 6 日,吴 运 铎 同 志 (二 排 左 五 )由北林张纪光书记(二排右四)、杨锦堂副院长(二 排 左 四 )陪 同 与 林 57—六班同学合影1982年 2 月摄于烟村新安江上埠头2000年 7 月 1 0 日,方道忠与妻子素林、长孙炜晨摄于黄山“迎客松”前2009年 9 月 2 6 日摄于达旗大树湾1975年 5 月准旗乌兰不浪林场飞机防治杨尺蠖2013年 6 月 2 3 日摄于油松试验林下方远看试验场的油松试验林亲手播下的松籽长成了大树(乌兰不浪林场)准旗乌兰不浪林场数万亩人工林挡住了库布其沙漠一路风雨一路歌——《一个支边者的足迹》序安 源方道忠先生是我仰慕已久且引以为楷模的学者型领导干部。他 1938年 8 月出生于黄山。1951年在家乡读完小学。1951年 至 1957年 ,在上海读中学,初中时就先后加人了少先队,共青团,并担任团队干部。1957年秋季,以优异的成绩考人北京林学院。1961年秋,作为一名“又红又专”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自愿报名来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满怀豪情:“志愿黄河流碧水,誓把国土绘丹青”。他来到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不愿意居林业局当“万金油”,心甘情愿到黄土地上林业生产第一线。到了库布其沙区与黄土丘陵区之间的乌兰不浪林场。他在塞北高原开始了新的生活。到今天50年过去了。他由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沧桑老人。在 这 50年中,他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他当过先进工作者,也在“文革”期间被打成过“反革命”,受过批斗和“群专”。他流过汗流过血,也在心中流过血流过泪。他参与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不仅反映在科研报告中,更是茁壮地生长在准格尔的大地上。他的科研成绩获得过内蒙古自一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也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证书,他曾先后担任过准格尔旗人大常委会九、十届委员会副主任,伊克昭盟政协八、九 、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六、七 、八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内蒙古工商联伊盟办事处主任等职。他 于 2001年正厅级离岗,2004年退休。近年来,方道忠先生在学习、健 身 、休养之际,突然感到了“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他说:“许多往事似乎都发生在咋天 ,然而昨天的孩童已成了古稀老者”。他想到了若干年后,儿孙们会问,“我们的故乡在哪里?我们的始祖是谁?他是什么模样?”家乡和亲人们也会问,“这个游子几十年来舍弃了自己的老母、亲人,在外面做了些什么?”他说,:“我得有个交待。”于是,他写成了这本10余万字的书稿《一个支边者的足迹》。感谢方道忠先生对我的信任,我有幸先睹为快,读了这部书稿 ,深受启发和教育。我认为,方道忠先生的这部书稿不仅是他70年人生履历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境界与道德情怀的朴素表达,而且又是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与时代缩影。他不仅记录了黎明前的黑暗,而且记录了阳光下的阴影 ,记录了愚昧与罪恶,记录了文明的进步与改革的历程。所以,我愿意把这部书推荐给更多的读者朋友,我也愿意把这部书推荐给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让这部书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和政协工作者的“三亲”史料而出版发行,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一个支边者的足迹》记录了方道忠先生用70年的岁月所二走过的路程。“八千里路云和月”,方道忠先生从风光秀美的黄山出发,来到了漠北荒原,从大都市上海、北京出发,来到了偏远的农村、牧区,从内地来到边疆,从江南水乡来到塞外边漠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今,不论在享乐主义者还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般人的眼中、心中,这都是“非常人”的“非常道”,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是一个修道者和苦行者的路,这是一条自讨苦吃、自找罪受的路。孔雀东南飞,连候鸟都知道南方的气候好、山水风光好,连候鸟都知道塞北的寒冷,干渴与风沙,更何况中国的城乡差别 ,政策倾斜,谁没有切身体会?只有信仰坚持、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人,只有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爱得虔诚、爱得深厚、爱得刻骨铭心的人,才会选择这样的路。方道忠先生在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甚至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1961年 8 月 ,方道忠先生陪护着父亲的骨灰,途经无锡、上海 、杭州回到了徽州老家。然后告别了母亲,告别了众亲人,到上海的旧居楼前转了一圈,到黄浦公园的苏州河边,以上海大厦为背景,照了一张相,就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不曾想,这一走就是50多年。50多年,居然再也没有回过上海。选择是艰难的,方道忠先生选择了艰难,而比选择更加艰难的,是艰难的坚守。从北京到呼和浩特,感受到了寒冷。从呼和浩特到伊克昭盟赶上了黄河汛期,滞留在包头。从包头到东胜,从东胜到准格尔旗,一路曲折坎坷 ,一 路颠簸……到了乌兰不浪林场。吃不惯饭,睡不着觉,听不懂话,没有电灯,没有广播,人地两生,举目无亲,“两眼漆黑两耳聋,看不到也听不到外面的世界”。大年夜,一个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沙窝里,没有灯烛,没有人影,更没有爆竹声。他默默地想家,想家里的亲人,“心中感到无比的孤单、无助”。这仅是第一步,他坚持着,挺住了。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着艰苦的科研,又亲身实践、亲手栽树浇水。而符合科学的建议不被理解,满腔热情遭遇一盆冷水或无情打击,这才叫人痛心与无言,然而,他坚守着。生活的艰难,漫长的岁月。娶了妻、生了子,添人进口同时就添了饥饿。因为林场职工家属的户口都要下放,当农民就意味着辛苦种地的不会有饱饭吃。挖野菜,捡山药,低工资,高价粮。13年下放农业户。十几年没见过大米。18年没回过徽州老家。50多年没回过上海……他坚持着。最艰难的是“文革”动乱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忱到边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脱皮掉肉炼红心,要为祖国献青春、献热血、献生命……,却被说成是“伪装积极”、“混入革命队伍”的“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和“反革命”。戴帽子,挂牌子,批斗,游行 ,群专,囚禁;大字报被贴到头上、脸 上 、衣服上,头发被揪下来 ,大皮鞋在头上踢,胳膊被反绑扭伤,五个多月抬不起右臂,不能自己穿衣服;团籍被开除,公职被开除,“莫须有”的罪名戴在头上,使人不成其为人。而直到运动结束,拨乱反正,多少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也没有给方道忠先生一个公开的“说法”和公正的“结论”!他坚持下来了,坚守着不屈的信念,但他“不服气”,“想不通”。他说:“我听党的话,背井离乡几千里,扔下老母于不顾,到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工作,只因为给他们提了点意见,他们就不依不饶,苦苦相逼,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把我打成反革命,必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究竟是为何?”运动结束了,他又获得了为祖国和人民工作的权力,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建设边疆的绿化事业中,竟顾不得为自己曾受的冤枉与苦难要回一个“公正”的“说法”与“结论”。这就是方道忠先生,他为了祖国和人民而选择了苦难与奉献;他为这崇高而神圣的选择而献出了青春与智慧,献出了血泪与忠诚。当年和方道忠先生分配来伊盟昭盟工作的北京林学院的毕业生还有两名,他们都被分配到了国营林场。其中一名到白土梁林场住了一个多月,请假回家过年,再也没有回来。连最当紧的户口、粮食关系及铺盖都不要了。另一名因“文革”中受迫害,不愿再干 ,调回老家,到铁路中学教书去了。只有一名,来了也苦了,奉献 了也挨了整 ,他的业绩受到了自治区与国家的表彰,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鄂尔多斯的大地上。这就是方道忠先生。方道忠先生的《一个支边者的足迹》,记 述 了 他 7 0 多年的人生之路。这条路何止八千里。“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一路风雨一路歌。这是一曲热爱祖国、忠诚事业、无私忘我的奉献之歌。他为国家、为 人民、为边疆服务了一辈子;为鄂尔多斯‘献了青春献一生 ,献了一生献子孙’。他“响应党的号召,背井离乡,別离老母和亲人,只身一人,从首都北京,从风景如画的黄山来到这个荒芜之地,迎风沙,战赤地,播撒绿荫。他 “挖坑栽树几十年,也没有一株是自己的”。这 是 一曲崇高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进之歌。不论读书、实 习 、栽 树 、种 地 、当技术员、搞试 验 、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他都“尽自己所能为上”。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风雨三过 后 ,更加灿烂。这是一曲扎根在鄂尔多斯草原的的绿色的生命之歌。他把宝 贵 的青春、智 慧 、汗水与心血播撒在鄂尔多斯大地。他用事迹 丈 量了准格尔的林地,他为准格尔引进了新的优良树种,他改变了杨柳树多代无性繁殖的现状,他主持与参与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准格尔落地生根。他 就 是 准 格 尔 大 地 上的常青树 与不老松。这是一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歌。他受了害、蒙了冤 , 一旦获得自由,仍会不忘感谢“老天有眼,共产党英明,蒙汉同胞关爱”,并将“牢记终生”。他常常因没能为母亲尽孝、没能为儿女安排好工作 ,没能照顾好亲人而自责自愧。大年夜林场工人张大爷来看他,挨整时群众说一句同情 的 话 ,都让他热泪盈眶。他是一个深情的人,他的心地善良,他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一曲敢爱敢恨、敢怒敢言的正义之歌。对不合理的现象他看不惯,对放羊啃树的事他不能忍,对应有的合理待遇他也敢于争 ,对违背科学、违背良知的言行,他敢于抵制敢于批评,对强加的“不实之词”、“莫须有”的罪名,蒙受的“不白之冤”,他“死也想 不 通 !死也不服气!”他是一个儒雅的忠厚学者,他是一个富有正气的善良人。当然 ,这也是一曲不虚饰、不雕琢、朴 素 、本色的歌。作者说:“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一 辈 子没 有 、不 会 、也 不 可能做什么大事。既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没有发财,没能为儿女挣下一笔存款,一分房产。若不是遇上好人,甚至不能给孩子找到饭碗。挖 坑 栽 树 几 十年 ,也没有一株是自己的。”说的是口语,道的是真情 。文学修辞不是它的追求。方道忠先生退休了。他仍关心着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大政;关心着地区的发展、亲 友 的 工作与生活。他仍然关心着沙漠的绿化、荒原的治理;关心着那一片油松、那几株核桃、那几行小叶杨、那几丛沙棘和柠条、黄刺梅……方道忠先生每天还在读书、学习。我诚挚地希望他健康长寿,希望他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生的歌。他是一个歌者,他 “一路风雨一路歌”;他是大地的情人,他的歌“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端正、儒雅而谦和,他就是方道忠先生。是为序。前 言 ....................................................(1)生 在 徽 州 ............................................... (3)烟 村 ............................................... (3)家 庭 ............................................... (8)童 年 ............................................(21)沪、京 求 学 ............................................. (27)黄 浦 之 光 ..........................................(27)北 林 学 子 ..........................................(35)落 户 鄂 尔 多 斯 ..........................................(52)出 塞 .............................................. (52)坎 坷 十 八 年 ... ......